最近刷到吴彦祖、欧阳震华几位TVB老戏骨组团北上跳热舞,评论区有人说“这是过气了才来赚钱吧”。可转头看到瑞银的报告,香港人均财富472万港元,在全球能排第三,比不少欧美国家还高。这俩事儿放一块儿,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些明星早就不是单靠拍戏赚钱了。吴卓羲手上有40多块劳力士,还买了好几套房;郭晋安不光演戏,投资的公司都上市了。他们的资产配置,就像香港人赚钱的缩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为啥香港人能攒下这么多财富?离不开这里的金融底子。内地换外汇有额度,香港却能自由换汇,还是人民币在海外的主要结算地。就拿存钱来说,工银亚洲的美元定存利率能到3.5%,有些保险分红甚至能到7%,比很多地方都划算。这种制度带来的便利,让钱好进也好动。
普通香港人也有自己的赚钱门道,比如“套息交易”。说简单点,就是借港元出来,换成美元存着。现在借港元的成本差不多0.04%,把美元借出去能拿到4.36%的利息,中间一进一出,能赚4个多点的差价。有人还会用杠杆放大收益,当然这得有风险意识。
不过这事儿多了,金管局也得出来稳一稳。上个月就花了94亿港元买外汇,手里的外汇储备有4310亿美元,是流通货币的5倍,底气还是挺足的。只是联系汇率的波动区间比较窄,有时候确实容易被这种交易影响。
这两年香港又盯上了数字货币。内地2017年就清退了ICO,香港却在2022年出台了《虚拟资产宣言》,今年还要搞稳定币发牌。现在数码港有470家相关企业,京东、蚂蚁这些都来布局了。这种合规化的创新,又给财富增长开了条新路子。
说到底,这背后是香港人“狮子山精神”的新体现。以前是努力打拼,现在是懂规则、会找机会。TVB明星北上不是“过气”,是把自己的IP用到更宽的舞台;普通人算息差、搞投资,也是在规则里找机会。
当然也有人担心,联系汇率会不会撑不住?4300亿外汇储备够不够?但从数字货币的监管创新来看,香港一直在找平衡。既守着成熟的金融老底子,又敢试新东西,这可能就是小型开放经济体的生存智慧。
再看那些北上的TVB明星,和在本地做交易的普通人,他们其实都在写新的“香港事”——不是靠运气,是靠在规则里找机会的本事。这种本事,或许就是香港财富传奇能一直写下去的密码。你觉得这种赚钱思路,有没有值得参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