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国际中文频道对“9.3”阅兵中首次亮相的红旗-29陆基中段反导系统进行详细介绍,明确指出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大气层之外拦截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还展现了其机动部署和动能拦截的两大关键能力。一经发布,国外媒体纷纷关注,台媒甚至直呼它为“反导天花板”,让这款国家的核心装备立刻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现代作战中,弹道导弹以其强大的打击力度和作战潜能,成为不论战略还是战术层面都具有极大威胁的武器,特别是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成为各国研发反导系统的主要目标。根据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拦截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细分为四个层次:助推段或上升段,中段,以及末段,而末段又可以分为高层和低层。
像美军的“萨德”和我国的红旗-19这些,都属于末段高层反导武器。不过,越早拦截迎面而来的导弹,越能减少自身的损失,同时也能提升成功拦截的几率。目前,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还在不断进行升级,它们的突防速度可能会超过25马赫,而且其突防手段也融入了智能化和隐身技术,这让威胁变得更加严峻。这种发展趋势让中段反导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美俄等一些军事强国已经相继研制出了GMD、A-235、S-500这些陆基中段反导系统。除了S-500采用公路机动的发射方式外,其他都采用了地下井发射方式。地下井发射的优势在于可靠性高、容量大、限制少,但明显的缺点也是固定部署,一旦被敌方打击,短时间内想要恢复战斗力就变得相当困难。
据央视介绍,红旗-29配备的是一种六轴高机动轮式底盘,每辆储运发射车可以携带两枚大尺寸的拦截弹。这个高机动底盘让红旗-29能够依靠公路快速调动阵地,更好地躲避空中攻击,极大增强了生存力,而且作战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目前,这款武器还不能通过空运进行转移,但随着国产超大型战略运输机的研发不断推进,将来这个短板或许会得到根本解决。
动能拦截器(KKV)技术成为红旗-29的一项显著优势。这项技术依靠配备红外感应器的高速拦截弹,用冲撞目标的巨大动能来实现打击,破坏力强、效果显著,长久以来受到美军的高度关注。现阶段,动能拦截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增强灌注的动能杀伤装置,另一种是直接碰撞式的动能拦截器。结合现有的资料来看,红旗-29采用直接撞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红旗-29的动能拦截器集成了多项尖端技术:比如,先进的控制技术提高了机动性,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增强了导引头的识别能力和应对多目标的水平,还配置了助推器以延长射程。除此之外,设计上还追求减小体积和改善质量,使得其拦截能力更进一步。
以前人们在谈红旗-29的时候,经常会把它和反卫星任务联系在一起,但这次央视并没有提及反卫星,说明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这个方向。其实,与速度快、穿透能力强的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相比,在轨卫星带来的威胁要小得多,对卫星进行打击的难度更高,而目前解放军已经拥有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来应对卫星目标,不需要动用那些造价昂贵且数量有限的红旗-29导弹。
红旗-29的亮相引起了广泛关注。法新社评价它为“全球最强大的导弹拦截系统之一”,而台媒则称其为“反导天花板”。对解放军而言,装备红旗-29意义非凡,应对美国等国家的洲际弹道导弹威胁时,不仅增强了信心,也提升了有效反击的能力,攻防两方面都占据了主动。这款反导大杀器的出现,不仅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的实力,也保障了国家的空天安全,为和平发展提供了一道坚实的“空中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