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锐减,成本飙升
从2015年起,公交客运量就一直在下降,年均减少大约2.8%,到2022年只剩353.37亿人次,基本上腰斩掉一半。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摆在那里,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呈现出慢慢减少的趋势,疫情一爆发,这一下子更是跌得厉害。
原因嘛,简单说就是竞争对手太强大。小汽车发展得特别快,好些家庭都买了车,自己开车出门方便多了,不用再挤公交车了。地铁线路也在不断扩展,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地铁网密得像蜘蛛网一样,速度快又准时,把不少乘客都抢走了。
共享单车和网约车也越来越火爆,动动手机,车就能到面前,虽然贵一些,但用着舒服,而且不用在站台傻等等待。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2年,城市公共交通在出行中的份额从高峰时的54%降到36%,昆明那边的客流甚至减少了70%,线路也缩减了148条。
收入少了,可支出还没打算少,2024年全国公交每公里的成本是5.7元,可票款收入只有3.2元,每跑一公里就得亏2.5元,跑得越多亏得越大。油价和电费接连涨,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改了以后,企业的压力也跟着加大。
人工工资、车辆维修、保险这些开销一项不少,四五线城市的公交情况更艰难,补贴跟不上节奏。苏州公交集团2024年收入是2.28亿,但成本却高达28.72亿,补贴后还亏了4864万,这数字看着真让人郁闷。
商丘公交在2023年差点全线熄火,主要因为亏得厉害,补贴又跟不上,工资都发不出,幸亏政府及时出手帮忙才算渡过难关,可欠薪几个月的事儿还是让大家心里都悬着。
河北保定、北京那边的公交线路也在压缩,北京的线路从1285条减到了1261条,广州的水上巴士计划在2025年4月直接停航。广西荔浦的三家公交公司九月差点就全部停运,他们说是长期亏损,交不起保险,幸亏政府赶紧出面澄清,协调让公交继续运营。
整个行业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来似的,全国范围内到2024年公交车数量要减少2.45万辆,运力下降得很明显。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公共交通的运营成本一直在上涨,新能源车的购置和信息化改造花的钱也不少,加上乘客流量减少,空跑率就更高了。有些偏远的小县城公交本来就没有几个乘客,网约车一进来,更没人理会公交了。
专家指出,这其实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现象。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交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已成趋势,可公交作为公共服务,不能随便就放弃,还是得想办法想出个办法来维持。
中央财政对新能源公交的补贴在2019年之后,开始转向支持城市交通的发展奖补,结果地方财政压力变大,尤其是在疫情后经济逐步恢复的时期,补贴到账率很低,引发企业资金链紧张。商丘事件之后,许多地方的公交车出现了罢运潮,像周口、兰州、葫芦岛、漠河等地都出现过类似情况,欠薪导致停运成了一种连锁反应。
运营困境,求生突围
公交企业日子确实不好过,但也不能光等着没事发生,很多地方开始想办法自救,拼出一条新出路。重点是在多元化经营上做文章,靠现有资源搞收入,同时还要维护公共服务的本分。比如南京公交,从2022年起就和中国邮政联手合作,像浦口区、六合区的几条线路,白天拉客,到了平峰或者晚上,就拉货赚点外快。
从2025年5月开始,和顺丰速运合作开启了503路“同城快递线”,线路从六合北站通到鼓楼总站,这条线路不仅连接了城乡,还让公交车变身快递车。顺丰快递员可以用APP随时查车到站时间,提前在站点等待取件,车辆一到就卸货配送。生鲜产品在两小时内就能送到主城区,既提速又省钱,效果好又低成本。这一模式不仅不影响白天运客,还把空闲时间的资源用起来,顺丰的配送成本减了40%,公交也多了不少收入。
到2025年7月,郑州公交和河南顺丰正式牵手,签了个战略合作协议,搞起了“七横四纵”的交通布局,用意是覆盖11个领域,比如人力资源共享、场站的多功能利用啥的。郑州这边一共有136个场站,顺丰带头对这些场站进行改造,把它们提升成集公交转运和顺丰分拣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枢纽。这一举措,既方便了公交和快递的结合,也让物流资源用得更充分。
到了晚上,公交车开始拉货,比如300路这些线路都深夜运包裹,把全市的地方都覆盖了。顺丰租了场地,公交方面也稳稳地拿租金,帮忙缓解财务的压力。武汉的公交也跟顺丰合作,租用四个场站作为快递中转站,人力资源实现共享,公交司机还兼职帮忙收派件。成都的公交也签约了类似的合作案,试着搞“公交+物流+生态”这么一个融合发展新模式。
南昌的公交公司开始搞婚车服务了,从2023年起,推出8到10米的公交车租赁,收费520块钱租五小时,最多能坐50个人,既环保又热闹。到目前为止,差不多有500对新人用过这个服务。春节期间,还有27对新人选择了网红铛铛车,成了新潮流。赣州那边也跟着跟进,公交变身婚车,变得挺火的。
这些措施可不是胡闹,背后可是有政策撑腰的。2024年12月,《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正式实施,特别强调公交的公益性质,鼓励大家优先考虑乘坐公交,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原则。九个部门一块努力促进公交的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南充冠宏公交公司停运了两条线路,结果一下子引发全国的关注,相关部门也纷纷出手发红包,补贴不断增加。
2025年,交通运输部提出鼓励换新能源公交车,每辆补助平均达到8万,还会为更换电池提供4.2万的补贴。而山东省也推出了“十大创新”、 “十强产业”以及“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里面也把公交的发展列入了重点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加强公交的安全保障。上海嘉定在2024年报废了93辆未更新的公交车,到2025年计划报废349辆,同时将换新284辆,车队规模有所缩减,不过线路也在做优化调整。专家程世东表示,公交面临的难题主要来自激烈的竞争,要突破困境,关键在于创新,而政府和企业需要携手共同努力。
创新融合,平衡发展
未来的公交,要在挣钱和服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忘了公共服务的初心。像老人、学生、低收入人群,还靠公交来节省开支、方便出行,票价低嘛,都是保障百姓生活的重要一环。交通运输部指出,公交既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也是关乎社会公平和城市温暖的重要元素。
政府每年累计补贴全国公交大约是2000亿,虽然到2022年,公交的运力减半,也就只有2014年的水平,但这东西嘛,还是没法完全取代的。地铁虽然挺火,但锁补贴之后,29个城市的地铁都亏了钱,比如北京就亏了229.4亿。公交这方面得坚持下去了,毕竟还得继续撑着。
专家陈超华指出,客流减少是难免的,但公交必须进行转变,结合客流的变化调整线路布局,把人多的地方增加运力,客流少的区域则缩短间隔时间。
交邮融合这事儿挺不错,公交网走得固定,站点也多,刚好能弥补快递的那些短板。南京搞起来之后,西安、武汉啥的也开始跟上,顺丰带头在更多城市合作。低空经济、研学旅游这些也被划入规划,公交站点变成了综合枢纽,功能更丰富。
淮安那边的公交婚车挺火的,私人定制的布置挺受欢迎。晋城今年推出的520路公交婚车,还专门结合婚庆场景,挺有特色。公交车“变形”求生存,不光白天拉客人,晚上变身货运工具,空闲时还把场地租出去,车身上贴广告,和电商合作,扫一扫就能知道内容。预计到2025到2030年,公交智能化的应用会大规模展开,新能源车也会更普及,成本也会降低。
经过多方的努力,公交不会没了,反而会焕发新生。政府增加补贴,企业挖掘潜力,居民也积极支持,一起守护这座城市的好伙伴。虞城县从2024年8月起实行全民免费公交,目的就是缓解交通拥堵,让出行更顺畅。政策方向很明确,坚持公交优先,想办法解决运营难题。终究,公交系统从困境中找到突破口,依然充满活力,为大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