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刷朋友圈,不是堵在路上看“人山人海”,就是在家看亲戚朋友“厨艺大赛”,挺好,这才是国庆该有的烟火气。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咱们为去哪儿玩挠头的时候,有那么一群老哥,正在地底下765米的地方,跟地球“掰手腕”。
说真的,这深度有点超现实了。765米,你把东方明珠塔倒过来塞进去,顶上还能再站个姚明。这就是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的深度,一个纯粹为了施工挖出来的“天坑”,也是目前中国铁路项目里最深的一个。当假期模式开启,地面上欢声笑语时,这口井下,就是另一个世界——40度的高温,轰鸣的机器,还有400多条汉子,他们的“国庆大片”,主角是石头和汗水。
你以为修隧道最难的是把山凿开?天真了。在这,最让人崩溃的,是怎么把挖出来的渣土给弄出去。这活儿听起来不高级,甚至有点土,可它偏偏就成了卡住整个工程进度的“拦路虎”。生产副经理王长波一聊这事,估计血压都得往上蹿。整个流程笨拙得让人心疼:洞里挖出来的碎石,先用装载机运到井底的一个临时场地,这算一趟。然后,再把渣土装进一个巨大无比的铁桶里,最后,靠提升机慢吞吞地吊到76g5米外的地面。
这一趟“地心到地表”的快递,最快也得半个多小时。这效率,放哪个快递公司都得被投诉到倒闭。可没办法,条件就这么个条件。四个作业面同时开工,每天产生的1300多方渣土,就靠着这套“愚公移山”的法子往外运。这数字背后,是装载机司机张少林,每天在驾驶室里憋8个小时,机械地重复着铲、装、倒的动作;是运维员杨占华,一个班得像个“地府摆渡人”一样,把上百桶渣土从深渊里捞上来。
这画面,充满了某种原始又悲壮的美感。在咱们天天聊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时代,居然还有一群人,用最朴素、最耗费体力的办法,去完成一个堪称“奇迹”的工程。说白了,成年人的世界就这么回事,没有什么奇迹是凭空掉下来的,都是这么一铲子一铲子硬磕出来的。
当然,跟高黎贡山这位“地质大神”过招,光有力气还不行。井下40度的高温只是“基础款皮肤”,随时可能冒出来的地下水,能瞬间把作业面变成“水帘洞”;还有那些像烂豆腐一样的软弱围岩,更是让人提心吊胆。安全部长黄天刚,一个天天跟风险打交道的人,说起这,脸上反倒有种自豪。他说能参与这种“隧道建设博物馆”级别的国家重点工程,再苦也值。这话听着有点像喊口号,但你看到他们那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早已看不出本来颜色的工服,就知道这是从肺腑里掏出来的话。
最近,他们又一头撞进了“断裂带”。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地球的“伤疤”,地质最不稳定,施工难度直接拉满。可那帮搞技术的年轻人,比如一个叫李烨的小伙子,聊起这事,眼睛里居然是兴奋。这帮人,骨子里可能都流淌着汽油,专治各种“不可能”。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心里都五味杂陈。一方面,我被这种纯粹的坚守和付出所震撼,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硬核”。但另一方面,我也会忍不住嘀咕:咱们的科技都这么发达了,就不能想点更聪明的办法,让渣土运得快一点,让井下的环境好一点吗?我们不能总是一边享受着基建带来的便利,一边把背后那些人的艰辛,简单地用“奉献精神”四个字一笔带过。
对他们的赞美当然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反思。这种“牺牲式”的奋斗,值不值得我们去寻找更优解?当我们为“中国速度”而骄傲时,是否也该为那些速度背后的个体,多一些技术上的关怀和人性化的考量?
地下765米,没有绚烂的烟火,只有钻头和岩石碰撞出的火花。这火花,或许就是他们献给这个时代最滚烫的礼炮。当我们安逸地享受着假期,别忘了,正是这些在地心深处“死磕”的身影,在为我们托举着一个不断向前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