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俄罗斯中国热升温,圣彼得堡五星级酒店用上义乌家电
2025年春天,莫斯科的街头依旧冷飕飕。大红灯笼却在市中心一排排挂起来,连老谢廖沙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用手机拍了几张发给他在哈巴罗夫斯克的表弟。他说:“今年春节,比往年热闹多了。”旁边的小孙(黑龙江人,在莫斯科做生意)乐呵呵地插嘴:“你们现在才知道中国新年的厉害?我们这儿都快成‘小北京’了。”
其实早些年,这帮俄罗斯精英还满脑子都是巴黎、伦敦和柏林。记得2001年的时候,我姑父去莫斯科机场转机,还特意吐槽那里的标识全是俄语和英语,看着头晕眼花。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现在登机口、免税店、甚至厕所门口,都有清清楚楚的中文指示牌——“洗手间”三个字写得比俄文还大气。
说起这股“中国热”,其实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从1997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全球金融危机,再到2014克里米亚风波,每次世界经济一抖动,俄罗斯就跟着心慌。而最近两三年打仗又让他们雪上加霜,本来盯着西欧做买卖的一批老商人,现在不得不琢磨起东方生意经。有个叫伊万诺夫的大叔,是圣彼得堡一家家族企业主,他私下跟我爸聊天时感叹,“以前觉得德国货最好,现在我们工厂装修全用中国材料,不但便宜还结实。”
义乌这个名字,在俄罗斯火出圈已经好几年了。我有个大学同学小李,他老婆是喀山人,两口子前年回国探亲,还专门跑了一趟义乌国际商贸城,说要看看传说中的“小商品宇宙”。回来后直夸那里啥都有,从厨房刀具到智能马桶盖,一站式配齐。“关键还能刷卢布!”她笑嘻嘻地补充一句。
这些变化背后的推手,其实还是现实压力。今年6月22日,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有位部长坦言:石油天然气收入暴跌近半,大炼油厂利润几乎归零,可财政支出却涨疯了。大家心里明白,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出口粮食、木材,还有能源维持点底线,而最稳定的大客户是谁?不用问,就是东边邻居。
除了贸易之外,中俄文化交流也变味儿不少。我姨妈家的外甥女去年考进了莫斯科中国国际学校,那班学生里有四分之一是本地孩子,据说最喜欢的是淮扬菜课——每次做狮子头,全班抢光盘底汤汁。这事后来被《共青团真理报》报道过,说现在学中文成风潮,小孩儿们一个个喊“老师好”比“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溜多啦。
顺带提一句,今年初还有段趣事:据当地媒体披露,有家新开的五星级酒店本来计划从德国进口家具,但预算卡死没法执行,只能改为采购浙江产货。一开始设计师还有点犹豫,结果样品运来后全场点赞——不仅质量在线,还自带USB充电接口,把工程队逗乐坏了。这些细节可不是道听途说,是我朋友托关系去参观工地时亲眼瞧见的。
语言方面进步也挺快。2000年前后在机场听见有人讲中文简直稀罕,如今随便哪个景区都能碰上一两个会讲普通话的小哥导游。有一年冬宫搞展览,请了一群哈尔滨来的留学生当志愿者,一位老太太看完展览拉着他们合影,说以后想送孙女去上海读书呢。
并非所有地方都这么前卫。在鄂木斯克郊区,还有不少老人至今没弄明白人民币长啥样,更别提跨境支付。但年轻人思路活络,新开的奶茶店菜单直接中英文双语标注,上面写着“珍珠奶茶”“椰果加量免费”,据老板娘介绍,这招吸引了一堆爱尝鲜的小伙姑娘,每天下午三点必排队打卡拍照发社交平台(VK那种)。
战争拖久,总归影响民生。今年春天叶卡捷琳堡集市上传出段顺口溜:“西方制裁像秋雨,中国商品似暖阳。”当地阿列克谢叔叔喝醉酒的时候总念叨,“咱们靠东边吃饭,也不能忘记邻居情分。”他媳妇则更实际一点,每个月省下的钱基本都是买国产电视和榨汁机换来的。“再难,也要过日子嘛。”
这些故事碎片拼起来,大概就是如今中俄关系的一角。不管未来怎样吧,总之这一两年间,无论是在冬宫楼梯拐角处偶遇华侨孩子奔跑嬉戏,还是在北极圈内某座加油站看到熟悉汉字广告牌,都让人觉得世界真的变小许多。不过村里老人常唠叨一句话:“世事如棋局局新,人走茶凉水自流。”至于以后会不会冷下来,就只能等时间慢慢给答案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共青团真理报》2024-2025年度报道及受访者生活经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