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从管到育,激活班组,国网榆林科创中心供电所蜕变记
你见过这样的班组吗?考核不再是鞭子。而是镜子。每天下班前,大家会自觉聚集在公示栏前。看什么?看那份每日更新的《通报》。曾经,它是员工眼中的“罚单”——名字上榜,意味着问题。现在呢?它变成了一面映照不足的镜子。警示自己。推动改进。
这就是国网榆林科创新城中心供电所。一场静悄悄的管理变革,正从这里发芽。
核心是“321”管理法。三位一体夯基础。两个落实强保障。团结一心促发展。听起来像口号?不。它已经渗入每个工作细节。像精密齿轮。啮合责任。激励。关怀。
清晰责任链,如何拧成协作绳?
过去,责任模糊。目标抽象。内勤外勤,仿佛两个世界。现在呢?建立了“1名内勤+2名外勤”小组机制。指标下滑?共同担责。提升?一起受奖。内勤实时推送数据。外勤精准现场核查。 工单流程同步办理。避免了往返奔波。
记得那次紧急处置吗?台区经理苏恒瑞、张继仁正在安装电表。突然接到内勤转来的客户求助——党建军家停电了。焦急。他们立刻赶去。检查发现是空气开关螺丝松动烧毁。幸好带了备用件。内勤同步办理工单。从报修到恢复供电,全程仅用20多分钟。 客户难以置信。满意极了。
所长郑登旺说:考核实打实。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但目的不是惩罚。是反馈。是成长。
指标,成了纽带。连接彼此。
小岗位,也能破局吗?
工器具管理岗。曾经是“辅助岗”。被忽视。工具杂乱。逾期不归。账物不符。姬光蕊在2025年4月接手时,面对的是烂摊子。绩效垫底。
但在“321”法指引下,她主动破局。建立“一卡一物”清单。百余件工具,分类摆放。登高。绝缘。标识。防护。制作小卡片。贴好位置。启用智能管理系统——人脸识别。数字化台账。短信预警。全生命周期精准跟踪。
她甚至有个“小妙招”。发现接地线绝缘护套易破损。于是采购热缩套管。火烤加热。封装加固。让报废工具重获新生。成本降了。效率升了。
绩效评价也变了。从单一考核“工具完好”,到关注领取效率。维护质量。库存优化。现在,工器具室整洁有序。姬光蕊每天根据温湿度计通风晾晒。工具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小岗位。大作为。
数字化看板,指明方向。
走廊里。那块“数字化指标”看板最受关注。摒弃手写。电子展示。安全生产。营销管理。8项指标。用股票“涨跌色”标识——红色提升。绿色下降。点开绿色?失分原因。责任人。措施目标。一目了然。
比如6月。电费回收指标绿色“9.841分”。点开显示:因客户汪先生未交费。责任人刘凤凤、张琛其。专题会上分析。原来是租户没收到提示。台区经理立即走访。互留联系方式。7月指标转红。
租户左先生承诺:每月9号前一定缴够费。
指标看板。不是审判台。是导航仪。
目前,供电所为142个台区配8名经理。建立互助组。公示信息。微信服务群。“电保姆”一站式服务。故障停电时间缩短。供电可靠性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从考核之镜到管理之变。从重在约束到培育自觉。班组有了活力。服务有了温度。 客户信得过。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什么?或许就是——管理不再只是管。而是育。培育每个人的自觉。激发内在动力。这才是班组建设真正的“动力源”。
未来会怎样?变革还在继续。生根。见效。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