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巴基斯坦高官发出要求:不给歼-35就得给歼-20。这个说法直指中巴关系。人们开始讨论,“巴铁”这个称呼是否仍旧恰当。
巴基斯坦对歼-10C战机已经不再满足。它现在寻求中国的顶尖作战飞机。这种变化引发外界关注。
为何施压
这次发言的背景是巴基斯坦空军的装备升级需求。印度与俄罗斯洽谈苏-57E五代机,这给巴基斯坦带来压力。巴基斯坦因此将目光投向了歼-35。
歼-35技术先进。但与歼-20相比,其航程和作战能力存在差距。歼-20是中国空军核心机型。中国从未对外出售这款飞机。中国对核心技术有严格管理。外国国家想要购买,难度极大。
早在2024年初,中国同意出售歼-35的消息传出。巴基斯坦方面有人随即提出要购买更先进的歼-20。中国方面当场拒绝。这番要求,现在以一种带有威胁的口吻再次出现。
多面下注
巴基斯坦最近与美国、土耳其互动频繁。这种行为似乎展示给中国看。它希望以此获得更多谈判筹码。
美国批准了4.5亿美元的F-16升级套餐。前总统特朗普高调接待了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美国还宣布帮助巴基斯坦开发石油储备,并推动美巴贸易协定。这些都是美国拉拢巴基斯坦的举动。
土耳其也成为新的重要伙伴。土耳其军工实力提升迅速,尤其在无人机技术上表现突出。巴基斯坦引入土耳其“武装无人机”成为热点。
巴基斯坦也投资了土耳其的“可汗”战斗机项目。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甚至前往土耳其试飞TF-X原型机。土耳其、阿塞拜疆、巴基斯坦三国还举行了峰会。
然而,土耳其的军工项目自身也面临挑战。例如,“阿勒泰”坦克因关键部件供应受阻,服役时间延后。巴基斯坦参与其中,有可能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这让人想起2000年代初的历史。当时巴基斯坦同时接受美国军事援助和中国红旗-9导弹技术。美国因此冻结了28架F-16的交付。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可能导致历史重演。
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巴基斯坦可能“尽一切力量援助伊朗”。包括歼-10C战机进驻伊朗,以及派人接管作战指挥中心。如果属实,这将是巴基斯坦在中东局势中大胆介入。
巴基斯坦外长扎尔达里公开表示,巴方希望在中巴关系中“保持平衡”。这种表态实际上是寻求双边利益最大化。
能力瓶颈
巴基斯坦的军费开支并不宽裕。歼-20这样的顶尖五代机价格昂贵,据说一架需要数亿人民币。其维护复杂,对训练要求极高。
歼-35作为中国最新隐形战机,仍处于初期量产阶段。交付存在不小难度。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在议会否认购买歼-35的传闻。这反映了其军费紧张的现实。
即使中国愿意出售,巴基斯坦也面临严峻的技术门槛。其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薄弱。它难以独立支撑复杂五代机的后续运维。这包括地勤维护、飞行员训练和配套系统。
买得起与用得好完全是两回事。巴基斯坦现有的战斗力,仍需依靠中国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短期内,完全脱离中国的支持几乎不可能实现。
关系重塑
巴基斯坦军方内部出现了“去中国化”的呼声。这不仅是军购选择的摆动。它体现了战略视角和信任基础的微妙转变。
近年来,巴基斯坦军方部分高层反思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他们担心“一条腿走路”过于危险。年轻军官现在更热衷于去土耳其或英国进修。这不同于过去学习中文是标配的情况。
伊斯兰堡军事博物馆中,原本展示中巴联合军演的展区悄然挪到角落。这些细微的变化,比军事采购谈判更能说明深层转向。
然而,这种“去中国化”并非彻底断绝关系。中国依然是巴基斯坦最大、最稳定的军火供应方。它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战略伙伴。
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大部分仍依赖中国产品。例如,今年6月,巴基斯坦政府官方账号宣布。他们从中国购买了40架歼-35隐形战机、空警-500预警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同时还延期偿还了37亿美元债务。
巴基斯坦寻求在这段关系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议价能力。
结语
巴基斯坦当前的行动,是其在巨变中寻求突破的缩影。它试图克服军事技术和财政压力。它通过博弈获取更多资源和技术。但最终,巴基斯坦军力仍离不开中国的支撑。
“巴铁”这个称谓,仍旧难以轻易撼动。今天的巴基斯坦更趋于现实。它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面对这些表态,无需被其“威胁”所动。巴基斯坦寻求的是长期稳定合作的战略伙伴。中国需要明辨谁是真正的“铁哥们”,谁只在“耍小聪明”。国家之间追求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索取。真正的朋友不会利用友谊进行四处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