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冲刺关键时刻已至,“北方第三城”升格更高地位究竟还差几步呢?

点击次数:72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9-18 21:04:21
119亿元,这是今年上半年青岛与天津的GDP差距。再往前推一年,这个数字还要大约多100亿元。5.3%的增速,青岛与天津持平,还比宁波高0.2个百分点。看上去,青岛正一步步逼近“北方第二城”的门槛。问题来了,三年之约只剩下半年多,青岛会在年

119亿元,这是今年上半年青岛与天津的GDP差距。再往前推一年,这个数字还要大约多100亿元。5.3%的增速,青岛与天津持平,还比宁波高0.2个百分点。看上去,青岛正一步步逼近“北方第二城”的门槛。问题来了,三年之约只剩下半年多,青岛会在年终榜上实现“进位”,还是会被宁波和天津“包抄”反超的节奏打断?

一边是底子厚、产业门类齐全的天津,一边是民企活跃、制造扎实的宁波,中间是肩负“强龙头”任务、被全省寄予厚望的青岛。到底谁更像下一程的赢家?有人看重天津的家底:41个工业大类里,它有39个;也有人押宁波的活力:民营经济和营商环境一马当先。青岛这边,山东早在2023年把目标摆清楚——到2025年要把位次往前挪。可别急,光看GDP总量,三城排序没变;再看财政“弹药”,悬念更大,后面再揭。

把时间轴拉直,能看见起落的清晰轨迹。2008年,青岛因奥帆赛名声大噪,GDP排到全国第9,明显在宁波之上。2011年开始,成都、武汉加速跑,超过了青岛。随后与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的“贴身肉搏”,青岛多次落下风,近年也只是反超了无锡,整体位次没再上一个台阶。2016年,三城排位还是“天津、青岛、宁波”;但宁波在2017年超过了青岛,2024年又跨过天津,如今冲着全国十强去。为什么会颠倒?有学界观点直言:如果论城市能级和先发优势,天津最佳、青岛其次、宁波居后,可真跑起来,结果反过来。背后是体制活力、民营经济密度、以及都市圈竞争力的差异。再看结构,三城第二产业占比都往下走:宁波从2010年的55.4%降到2024年的43.4%;青岛从46.4%降到34.2%;天津从53.1%降到34.5%。制造该不该缩?全球大势是服务业抬头,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制造立身”。青岛在2023年出了个强制造行动方案,给自己设定了到2025年“制造业占比到29%左右、工业占比到30%左右”的硬杠杠。

表面平静得很:2025年上半年,宁波GDP 8861.0亿元,增速5.1%;天津8706.60亿元,增速5.3%;青岛8587.33亿元,增速5.3%。排序没变,速度差到小数点后,像三辆车齐头并进。这种平静往往最容易让人误判趋势。掀开另一页,财政的差距刺眼:2024年,宁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0.5亿元、财政收入1434.2亿元;青岛分别是1339.3亿元和937.8亿元。钱多意味着科技投入、产业更新、基础设施升级都更有后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宁波敢在新赛道上重仓,形成滚雪球效应。再看青岛的当下,服务业仍是“半壁江山”不止的存在。2024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达10495.5亿元,占比62.8%,对全年增长的贡献是56.0%。到了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继续走高到64.6%,对经济增长贡献6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3%,批发零售增长5.9%;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涨了4.0%,其中互联网相关、科技推广应用、商务服务分别大涨36.4%、27.0%、20.2%。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青岛的“服务引擎”转得不慢,而且越来越偏“生产性服务”。所谓生产性服务,说白了就是直接给工厂、供应链、研发、物流配套的服务,看不见烟囱,却能把制造的效率拉上去。国际上有个“70-70”的参照:服务业占GDP到70%,其中生产性服务占到服务业的70%。青岛在市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把现代服务业提升列为硬任务。于是出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画面:既要抓制造,还要提服务,既想当工厂的发动机,还要做产业的大脑。有人因此唱反调:服务业占比高才是现代化象征,不必在制造上“回头”;也有人说,没有制造就没有现代的服务。看似平静的半年报,实则埋着走向分叉口的暗流。

真正的转折在细分行业里。去年上半年,青岛以5.8%的增速跑赢宁波、天津,规上工业9.8%的高增是关键。今年上半年,这个“工业发动机”还在发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7%,比宁波高2个百分点,比天津高2.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强势回弹,同比增长13.5%,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升到55.9%,比上年同期高了4.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也涨了8.6%。再把镜头拉到车间,几条产线数据很扎眼: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9倍,虚拟现实设备增长2.5倍,多晶硅增长38.4%,工业机器人增长20.9%。更戏剧的是整车产量。今年前5个月,青岛汽车产量累计38.42万辆,同比增长41.5%,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要知道,青岛给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到2025年整车40万辆。这一串数字像一声重锤,敲在了“青岛制造老了”的固有印象上。伏笔在这里兑现:上文提到的“生产性服务”和“制造回春”,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互相抬升。工业上去了,服务也能更专业,二者打配合,增长的质量才会好。矛盾也更尖了:与天津比拼是短跑,与宁波对标是长跑。短期冲刺能不能拿下“北方第二城”?长期体质能不能补齐营商环境与民营活力的差距?这一次的火药味,不是口号之争,而是真金白银与产线效率的硬碰硬。

喧闹过后,局面看似缓和:三城都在按自己的轨道前行,青岛制造热、新服务热同时在线。但越是这种“表面和气”,越藏着更大的挑战。第一,时间不多。山东的三年行动计划指向2025年进位,现在只剩下一个下半年。把二产占比从34.2%往上挪,同时稳定服务业增速,现实难度不低。第二,财政空间的短板不是一两季能补齐的。宁波的预算收入优势,意味着它可以更大胆地投向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零部件,而青岛要算更细的账,腾挪空间有限。第三,都市圈的拉力有差异。宁波背靠的是长三角整装出发的产业群,配套企业像齿轮,一扣就转;青岛所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同样底子扎实,但要把区域协同、上下游耦合做到极致,还需时间和机制创新。第四,路径分歧更明显。有观点主张加码“生产性服务”,把设计、供应链、工业软件做到极致,用“软实力”驱动“硬产值”;另一些声音强调要把关键赛道的链主企业引入或做大,形成“1个链主+N个配套”的体系。两条路并不矛盾,但资源有限,取舍影响节奏。第五,“北方第二城”的名号到底要不要追?排名是外在指标,产业含金量和城市长期竞争力才是里子。若为排名而冲刺,容易忽视财政体质、科技投入、民企信心这些慢变量。若只顾慢变量,又可能错过窗口期。分歧在拉大,焦点在聚集,和解看上去并不容易。

直说了,进位这事听起来顺风顺水,除了几件小事:钱不多、链还短、民企信心要再提。说制造业已回春,说服务业已升级,都没错,可财政弹性比不上宁波,产业结构与天津比肩却未领先,这些硬骨头还没啃动。口号是动听的,节奏是紧凑的,路径却不轻松。要是光凭上半年那119亿元的差距就认定年底能翻盘,这逻辑也太省力。倒不如继续把产线的效率拉满,把生产性服务的占比做实,把营商环境的“绊脚石”挪开,少些“进位表演”,多些“体质升级”。若一定要表扬,那就表扬这份勇气:敢定目标、敢亮数据,至于结果,还是交给产业链和财政账本说话。

119亿元的差距,是冲刺一下就能跨过去的台阶,还是财政与产业生态拉回来的橡皮筋?你更支持青岛先把“北方第二城”拿下再谈长远,还是先对标宁波补足民营活力与财政空间再谈排名?一边要速度,一边要体质,哪边更重要,评论区等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