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头蹲在村口的石磨旁,眯着眼睛看远处山路上驶来的旅游大巴。
"乖乖,又来了三辆!"他咂吧着嘴里的旱烟,转头对隔壁王婶说,"搁二十年前,咱这南坪县一年到头都见不着几个外地人,现在可好,连老外都挤着来看。"
这事还得从1978年说起。那会儿一支科考队钻进南坪的深山老林,领队的张教授后来回忆:"走到五花海边上,全队人都傻眼了。那水蓝得跟宝石似的,阳光一照,湖底的矿物质把水面染得五颜六色,活像神仙打翻了颜料罐子。"更绝的是,他们还在林子里撞见两只野生大熊猫,正抱着竹子啃得欢实,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可这么个好地方,偏偏叫个土里土气的"南坪县"。旅游局的小刘说:"那时候给外地人介绍,人家一听南坪就皱眉,还以为是哪个穷乡僻壤。有一回我带团,有个上海游客直接问我:'南坪?是不是南边的坪坝?'把我给气笑了。"
转机出现在1998年。县里领导一拍大腿:"咱守着这么个金疙瘩,干嘛非叫南坪?就叫九寨沟!"这一改可不得了,游客量蹭蹭往上涨。数据显示,改名后十年间游客量翻了十五倍,到2019年已经突破700万人次。现在走在九寨沟县城里,三步一个酒店,五步一家特产店,连卖烤土豆的老王都学会了说英语:"Hello!Potato!Very delicious!"
往南边两百公里,还有个更绝的改名故事。都江堰市以前叫灌县,这名字听着就跟浇地似的。水利局的老陈说:"有一回去省里开会,我自我介绍是灌县的,旁边人直接问:'你们那儿是不是专门灌香肠的?'把我给噎得够呛。"
其实灌县这名儿也有来头,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在这儿修了都江堰,把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可"灌县"这名字实在太低调,完全配不上这个世界级的水利工程。1988年撤县建市时,干部们为改名吵得面红耳赤。退休的老县长回忆:"有人说叫岷江市,有人说叫天府市,最后还是我拍板:放着现成的金招牌不用?就叫都江堰!"
这一改可真是点石成金。日本水利专家山本一郎来考察时惊叹:"这不是普通的城市,这是活着的博物馆!"现在的都江堰市把水利文化玩出了花,白天孩子们在鱼嘴分水堤上研学,晚上江边的灯光秀重现李冰治水的场景,连卖冰粉的大妈都能给你讲两句"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口诀。
要说这两座城市改名的门道,文旅局的专家总结得挺到位:九寨沟是把最美的风景写进名字里,都江堰是把最牛的文化名片亮出来。就像开饭馆的得有个招牌菜,不然谁知道你家卖的是啥?
民俗学者马教授说得更直白:"以前总觉得名字就是个代号,现在才明白,好名字就像给姑娘穿上嫁衣,立马就不一样了。"这话还真不假,九寨沟县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全县GDP的八成多,都江堰市光门票收入一年就有五个亿,这哪是改名啊,简直是点石成金术。
夕阳西下,老李头看着又一波游客涌进景区,乐呵呵地对王婶说:"幸亏改了名,要不然咱这好山好水,怕是要烂在深山无人知咯!"远处传来导游的喇叭声:"各位游客注意,前方就是著名的五花海..."
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