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收盘后,A股市场一口气冒出9家上市公司宣布股东要“套现离场”,总共要卖出去的钱高达16.17亿!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相当于一家中型企业的全年利润被大股东直接打包拿走。 这些准备撤退的股东,几乎全是当年低价入股的“原始股玩家”,他们手里的股票成本可能还不到现在股价的一半,甚至更低。 换句话说,不管市场怎么走,人家已经稳赚不赔了。 而我们普通散户还在为涨了0.38%还是跌了0.84%纠结,人家已经在数钱的路上了。
上证指数涨了0.38%,深成指涨了0.61%,创业板指却跌了0.84%。 看起来好像整体还行,但仔细一看,这背后其实是资金在悄悄转移。
全市场有3957家公司在涨,85家涨停,看着热闹得很;可也有1350家下跌,7家跌停。 这种分化行情里,最怕的就是利好出尽、股东趁机跑路。 果不其然,一到晚上,公告栏就开始炸锅了。
先看第一家:电气风电。 这家公司是上海国资委旗下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主打海上风电,装机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今年股价已经暴涨134%,简直是风头正劲。
2021年5月它在科创板上市时,发行价才5.44元,现在一股卖到21.09元,要是算上分红送股,后复权价格更是达到21.21元,接近翻了三倍。
你说这样的公司,谁不想多拿一会儿? 可偏偏这时候,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站出来宣布:我要减持不超过1333万股,占总股本的1%。
按收盘价算,这笔减持能套现2.81亿元。 关键是,这些股份都是IPO之前拿到的,成本低得吓人。 哪怕股价明天腰斩,他们也不会亏。
再来看第二家,宏华数科。 这家公司搞的是数码喷印设备和自动化缝纫装备,在国内算是行业龙头。 2021年7月上市时发行价30.28元,现在股价74.22元,如果用后复权计算,实际价格已经达到164.61元,比发行价高出4.4倍!
你说这涨幅猛不猛? 结果呢,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浙江新湖智脑投资合伙企业宣布,要在接下来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448.6万股,占总股本2.5%。 这一下就能套现1.33亿元。 而且人家减的也是上市前的老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割肉,是捡钱。
第三家叫键凯科技,名字听着有点陌生,但它干的事可不简单,专门研发医用级别的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属于创新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 今年股价涨了76%,虽然没前面两家那么夸张,但也足够亮眼。
2020年8月上市时发行价41.18元,现在102.21元,后复权价105.17元,差不多翻了一倍半。 这时候,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吴凯庭坐不住了,宣布要减持121.3万股,占比2%。
按价格算,能拿走1.24亿元现金。 同样是IPO前拿到的原始股,这笔买卖怎么做都划算。
第四家是星环科技,一听就是科技范儿十足的名字。 它是做企业级AI和大数据基础设施软件的,还沾上了华为鲲鹏、昇腾这些热门概念,听起来就很“未来”。
不过它的股价表现就没那么惊艳了,2022年10月上市时发行价47.34元,现在才54.09元,后复权价格也一样,只涨了14%。 这点涨幅放在整个科创板里都不算突出。 但即便如此,持股5%以上的股东林芝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还是决定减持363.4万股,占总股本3%。
这一笔就能套现6552万元。 你说奇怪不奇怪? 明明涨得不多,股东也要跑?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这些股份都是上市前低价拿的,哪怕只涨一点点,对他们来说也是白赚。
除了这四家,还有五家公司也在同一天发布了减持计划。 它们分别是龙江交通、昭衍新药、新泉股份、捷昌驱动和聚石化学。 虽然文章没给出每一家的具体减持金额,但从总数倒推,其他五家加起来也要减掉差不多8个多亿。
也就是说,这一天晚上,市场上突然多了将近16.17亿元的潜在抛压。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外汇储备了。 而在股市里,这就意味着大量的筹码即将流入二级市场,等着接盘的人去消化。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其实答案就藏在市场的热度里。 上周五,创业板指数暴力反弹6.55%,整个市场情绪被彻底点燃。 成交量也从之前的2.3万亿左右放大到了2.42万亿,说明有钱进来了,气氛起来了。
可老股民都知道一句话:“利好出尽是利空。 ”当所有人都觉得行情要来了,往往就是聪明钱开始撤离的时候。 股东们不是傻子,他们在等的就是这一刻,市场回暖、信心恢复、股价回升。 一旦时机成熟,立刻动手减持,落袋为安。
而且你会发现一个规律:这次发布减持的公司,大部分集中在科创板。 电气风电、宏华数科、键凯科技、星环科技,全是2020到2022年间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们的原始股解禁期基本都已经过了,大股东终于可以合法合规地卖出股票了。
三年前投进去的钱,现在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换谁谁不动心? 尤其是那些早期参与股权投资的基金或个人,他们的投资周期本来就是3-5年,赚够了就走,天经地义。
有意思的是,这些减持计划的时间安排也非常统一。 大多数都从2025年9月30日开始,持续到12月29日结束。 整整三个月窗口期,给了股东充分的操作空间。
他们可以选择分批卖,也可以集中抛,完全掌握主动权。 不像我们散户,买了股票只能被动等待,还得天天盯着K线图担心回调。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几乎所有减持方都明确表示,要减的是“IPO上市前所得股份”。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些股票当初几乎是白拿的,或者成本极低。
比如有些是创始团队自己持有的,有些是战略投资者通过定增拿到的,还有一些是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扶持项目时配置的。
总之,都不是二级市场上花真金白银买来的。 所以对他们而言,只要股价高于发行价,那就是纯利润。 哪怕公司未来业绩下滑,只要还没跌破发行价,他们就不会亏。
这种“低买高卖”的操作本身无可厚非,毕竟资本市场本就是逐利的地方。 但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你在二级市场高价买入一只股票时,很可能正对着一群已经赚翻了的原始股东。 他们在等着你接盘,然后拿着钱转身离开。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减持都意味着股价会暴跌。 有些公司基本面扎实,业绩稳定增长,即使有股东减持,股价也能扛得住。
但问题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哪些是真的优质资产,哪些只是短期炒作的概念股。 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大股东比我们更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减持,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至少在他们看来,目前的股价已经不算便宜了。
让人无奈的是,这类减持公告往往是盘后发布的。 白天你还看着股价涨得好好的,晚上一打开财经新闻,发现大股东要跑了。 等你反应过来想卖,第二天开盘可能就已经低开了。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滞后+反应延迟”带来的亏损风险。
所以说,别看昨日市场整体赚钱效应不错,3957家上涨,85家涨停,热闹非凡。 可在这片繁华背后,已经有9家公司的大股东悄悄打开了逃生门。
他们手里握着的不是风险,而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兑现权。 而我们大多数人,还在为了那百分之零点几的波动绞尽脑汁。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