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食品被ST了,这事儿挺有意思。
这公司被戴上ST帽子,不是因为虚增利润,反而是“少记”了收入。别的企业财务造假,恨不得把一分钱说成一块钱,绝味倒好,把加盟店的门店装修费这笔钱,愣是没算进自己的营收里。按理说,少报收入,税都可能少交,怎么还被查?问题就出在这——这笔钱虽然没进营收,但资金确实流动了,背后藏着关联交易和财务不透明的猫腻。监管一看,这不行,程序不合规,该披露的没披露,性质变了,直接给挂上ST。
说实话,看到“ST”两个字,股民心里咯噔一下很正常。毕竟A股市场对ST股的偏见根深蒂固,一沾上,股价基本就是“五字头”起步——涨跌停限制从10%缩到5%,流动性立马打折。绝味这K线图,之前横盘快一年,像块铁板,现在被ST一砸,想往上冲,阻力大了去了。不光它,这次一起被ST的还有三家,市场情绪一上来,砸盘的多,接盘的少,短期内想翻身,难。
有意思的是,消息一出,网上立马翻出“绝味一年关了4000家店”的旧闻来配图。这数据听着吓人,但得掰扯掰扯。关店不代表倒闭,可能是调整、整合、换位置,也可能是加盟体系内部优化。更关键的是,你去看它历年分红记录,这公司可没当铁公鸡。自打上市,年年分红,真金白银分给股东,这份诚意在A股里不算多见。一家真想掏空公司、搞财务欺诈的,会年年往外分钱?逻辑上说不通。
所以这事儿,更像是“程序违规”而非“本质作恶”。绝味的生意模式一直挺稳,靠加盟扩张,供应链赚钱,门店虽然多,但总部不直接经营所有店,财务处理上本来就复杂。这次出问题,估计是某些环节没按规矩来,审计没过,被揪住了。但要说它整个商业模式崩了,那也太武断。
现在股民最关心的是,这ST帽子啥时候能摘?摘帽的前提是财务合规、盈利恢复、交易所审核通过。短期看,股价承压是必然的,毕竟ST股自带“风险标签”。但长期呢?得看它整改的速度和诚意。如果只是“手续没办齐”这类问题,整改完了,加上它本身还有品牌和渠道优势,未必没有翻身机会。
话说回来,老铁们吃绝味鸭脖的时候,真有人天天盯着财报吗?大多数人还是冲着味道去的。味道没变,门店还在,产品还在卖,公司的基本面其实没塌。资本市场反应激烈,更多是规则层面的惩罚机制在起作用。你违规了,就得受罚,哪怕你“少报”了收入。
这事儿也给其他上市公司提了个醒:合规不是小事,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都得兼顾。你以为“少算点”是低调,结果反而惹上大麻烦。资本市场不吃这套,该披露的一分都不能少。
绝味这波,算是交了笔昂贵的学费。未来能不能重回正轨,得看它接下来怎么走。但至少,它分红的底子还在,基本盘没散,比起那些常年不分红、靠讲故事撑股价的公司,还算有点良心。
味道还在,人心就不散,剩下的,就看公司怎么把账本理明白了。
——“有时候,不是生意不行了,是账本没写明白。”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巨潮资讯网、东方财富网、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