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这8年没交社保,退休时到底能不能多拿钱?”王叔叔一边翻着泛黄的档案,一边和老伴嘀咕。旁边邻居李姨插话:“听说那叫‘视同缴费’,但基数低得很,还不如自己多交几年!”两人各执一词,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抖搂了出来。究竟所谓的“视同缴费”,是国家给老职工的温情关怀,还是让人空欢喜一场?
啥叫“视同缴费”?其实很多60后、70后都经历过那个没有社保卡、工资现金发到手里的年代。按照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全国约有4200万企业退休人员享受过这项政策。简单点讲,“视同缴费”就是指在社保制度建立前,为国家或单位干活但没实际交养老保险的钱,这段时间被认定为已参保年限,比如下乡知青、国企改制前员工等。
可问题来了——不少人觉得,这个政策名头响亮,其实只是个数字游戏:基数死板,不像现在每月工资涨涨跌跌,最后养老金也跟着水涨船高。“你看我实际每个月都是按9000元交钱,那些‘视同’年份只按7600元算,不就拉低平均水平了吗?”李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心声。
咱们来看看武汉王叔叔的真实账本。他1988年进国营厂上班,到2000年才开始自己掏腰包买社保。今年刚满60岁准备退休,他那8年的工龄属于典型的“视同缴费”。根据民政部白皮书最新算法:基础养老金=(当地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均工资)÷2×总缴费年限×1%。2024年底武汉社平工资定格在7600元,而王叔叔29年的实际参保期平均指数高达1.2。这么一算,他总共37年的参保证明,每个月能领到2921元基础养老金。
别忘了,还有专属福利——过渡性养老金。这部分专门奖励那些曾经为国家默默奉献却没赶上好时代的人,用公式套进去,每月还能再加729.6元。而个人账户里攒下来的12万元,也能分139个月发完,每月863块入账。三项合计下来,每个月4513.6元,比只靠29年实际参保整整多出1234块!
数据不会骗人。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调研,全国范围内有类似待遇的人群,人均养老金比未享受者高22%左右。这可不是小数目,一家三口一年伙食都省出来了。有意思的是,如果当初没人帮忙认定这些工龄,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包缩水。所以办手续时要带齐档案材料,有些老人还因为丢失证明跑断腿——这事儿真不能马虎。
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标准一样,有地方执行细则略有差异。但大方向是一致:对那些历史原因未能足额参保的人予以补偿,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里也明确提到,对特殊群体应给予政策照顾,让他们晚景更安心。不少网友留言:“我们单位当初很多师傅都靠这个政策,多拿了一笔钱,现在日子宽裕不少。”
身边案例层出不穷,就像78岁的李伯去年刚做完浴室防滑改造,用政府补贴装了扶手和地漏。他感慨:“以前哪敢想这些,现在不仅住得安全,还每月多领点儿生活费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底,全国已有超过500万人完成适老化家庭环境升级,其中八成以上来自享受过类似福利的退休职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核准)。
所以,“坑”与否,其实全看怎么算。如果单盯着一个固定基数,自然觉得吃亏;但把所有待遇放一起盘盘账,再考虑社会整体保障水平,你会发现这是对过去贡献的一种认可,也是中国式养老逐步完善的小缩影。不信?回家问问父母,他们可能正是那个幸运群体之一。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没有这份历史温情,你愿意用几千块换掉自己的青春记忆吗?或者,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养老制度安排?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