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你有没有留意过自己最常说的口头禅?
它们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暴露你的性格。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语言习惯往往是潜意识的映射:
高频使用的短句,往往对应着你最深的心理模式。
今天,我们来解码3种常见口头禅背后的性格密码,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以及你如何能够通过调整语言习惯,改变人生走向。
1. 口头禅是“随便”的人
比如点菜时会说:“你定吧,我都行。”做决策时会说:“我都OK,看大家想法。”有矛盾时,会劝解自己:“算了算了,我不计较……”
这些其实都是回避冲突的表现,他害怕自己表达需求会引发争吵,这大概率:
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比如:
他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强势,他从小被否定需求;再比如他曾因表达真实想法被惩罚或嘲笑,这都会让他觉得“乖、听话=安全,与众不同=危险”。
他往往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态:
一边存在低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的意见不重要,但与此同时他内心又期待别人或者事情能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前进,但他不会直接表达,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容易积累怨气,某天会突然爆发。
而且如果他内心有比较明确的倾向,他可能会用被动控制的方法引导别人按自己的偏好选择。
比如:
虽然说随便,但不论别人提什么方案都否决掉,直到对方猜中自己的心意,这也会让别人觉得他说话拐弯抹角,相处很累。
这类人初期会给人一种“随和”“脾气好”的印象,但时间久了可能会被当成“透明人”,大家不会再征询他的意见,因为预判了他还是会说随便。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但我建议你:
可以练习“微小需求表达”:把“随便”换成“我更倾向A,不过也可以B”;
每周主动做1个小决定,比如选择聚餐地点。
2. 口头禅是“其实……”的人
这类人的特征就是很爱解释,也很爱找理由,比如:
他分享了一个观点,别人不是很支持,他就会说“其实这是我看网友这么说的”;
再比如他犯了一个错,他也会说“其实当时我注意到了,但是因为**原因,所以就没在意”等等。
他的潜台词是:
“我要先解释,以免你误会/批评我。”
听到这你应该发现了,这类型的人是习惯性自我辩护,怕被否定。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经常被“纠错”,一点小错误会父母指出来并严厉批评,所以他们学会了用“前置解释”堵住他人可能的质疑。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但我建议你:
把“其实”换成“直接表达”,可以跟对方说“我的观点是……”“我重新说明一下……”,这样大家就是交流,而不是你单方的辩解。
图片
3. 口头禅是“但是……”的人
比如:
伴侣说:
“周末去看电影好不好?”他的回答会是:“也行,但我觉得去公园更好。”
再比如同事们开会,有人提出一个方案,他也会说“你提的这个方案还蛮新奇的,但是它在执行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
他的潜台词是:
“你的想法可以听,但最终得按我的来。”
这类型的人总是通过语言软化来控制意图,至少比直接命令更隐蔽。
但其实别人是能感受到的,次数多了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根本不被尊重。
对此我的建议是:
你可以直接说你的方案和理由,然后让对方对此做出评价或选择,两个人平等交流,如果想法还是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分别试用两个人的方案。
口头禅是我们潜意识的信使,它们暴露了:
我们未被疗愈的创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