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话?
同事A关心:“你最近好像经常迟到,是有什么事情吗?”
同事B指责+反弹:“说得好像你没迟到过一样,上次你不也迟到了半小时!”
伴侣A问:“你是不是生气了?”
另一方B则冷冷的回答:“没事。” 但一直挂着脸,明显是有事。
朋友A说:“我觉得这件事你可能处理得不太合适。”
朋友B则是为自己辩护:“但我也是没办法啊!你根本不懂我的处境……”
如果你是以上对话中的A,是不是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莫名其妙被人怼了一下,自己有委屈还没处说。
这种沟通方式,心理学上称为“防御型沟通”(Defensive Communication),它像是关系里的慢性毒药,不会立刻致命,但会慢慢逼疯对方。
图片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解析防御型沟通的4种典型模式,你可以对照看看:
1. 反击型:“你才有问题!”
它的特点是:
别人一提出不满或问题,立刻反弹攻击。
就如文章开头举得第一个例子:
同事B这类人是觉得“只要我证明你更错,我就不用面对问题了。”
所以为了显示自己更好、更正确,他们会不断翻旧账,只为找出别人的错,有时候还会故意偷换概念、扭曲事实。
2. 逃避型:“不关我事……”
它的特点是:
用“否认”“敷衍”逃避责任,拒绝深入沟通。
比如:
妻子说家里的地很脏,丈夫可能就是淡淡的回复一句“哦,是吗,我觉得还好。”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如果你觉得脏你自己拖地,反正我不想拖。
如果这种模式变成夫妻相处的常态,那妻子会觉得:
自己的声音和诉求被忽视,时间久了,等问题积累到忍无可忍了,她可能会有一个大爆发。
3. 受害者型:“我也不想啊!”
它的特点是:
总是用“委屈”“无奈”的姿态为自己解释,
看似示弱,实则在自我辩护。
比如:
家人说:“不要老是抽烟,对身体不好。”
而TA 的回答是,“人家都能靠父母,我只能靠自己,有什么办法。我压力这么大,难道抽根烟都不行吗?”
TA表面是倾诉,实则在道德绑架,让别人无法继续沟通。
4. 冷暴力型:“我不想说了……”
它的特点是:
不正面回应,总是用沉默、冷漠让对方妥协。
比如:
文章开头举得第二个例子,明明自己很生气,却不告诉对方,与此同时又让对方看到自己在生气,直到对方被这种气氛折磨得受不了主动来妥协示好。
这些模式看似保护了自己,但其实都让关系进入到一种“对抗模式”。
那为什么我们会进入防御型沟通呢?
研究发现,主要是来自以下三种心理机制:
1
怕被否定
缺爱+低自尊的人,会把“问题讨论”等同于“个人否定”,所以本能地反击或逃避。
他们觉得“承认错误=我很差劲”,所以如果别人说“你这件事没做好”,这个人听到的就是“你这个人不行”。
2
怕失去掌控
对部分人来说,沟通不是共同解决,而是权力较量,他们需要“赢”,而不是“和好”。
在他们看来,“妥协=我输了”。
比如:
情侣吵架,最后即使知道自己理亏,也不愿道歉,因为觉得认输很丢脸。
3
怕情绪失控
有些人是因为过去经历过激烈冲突(比如从小到大一直看到父母争吵),所以习惯性回避矛盾,以为不沟通=不吵架。
所以一听到伴侣提意见,就直接沉默,因为害怕冲突升级。
但沟通真正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
让两个人都被听见。
如果你发现你自己或者你的伴侣一直在使用防御性沟通,而你想改变这种状态,那可以把你的情况和诉求都告诉咨询师,咨询师会帮助你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