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战争只是坦克与飞机的声音,那可真是错了。解放战争真正的精彩,其实在于对立和较量:兵力悬殊、武器落后,又或者孤军深入、螳臂当车。国民党和共产党,主角和反派,台前的是拼命三郎,幕后是运筹帷幄,每一仗都叫人捏把汗。比方说西北野战军——这支最“穷”的队伍,首长彭德怀带的弟兄们没几个人,枪也是老胳膊老腿,连棉衣都常常打着补丁。可他们却守住了党中央,看似薄弱,实则坚不可摧。再拿华东野战军来说,陈毅和粟裕那会子,打起孟良崮,3天歼灭国民党王牌74师,人送外号“猛虎掏心”,一出手就要断你命脉。东北野战军兵强马壮,打辽西大战,竟然让12万敌军一夜消失。场面不见硝烟,却胜过大片特效。可别以为这就剧终了,真正的悬念其实才刚刚拉开帷幕:到底是谁用最难的条件,打出了最让敌人绝望的一仗?历史还没走到答案,但风暴已经在路上。
咱们捋一捋这四大野战军的独门绝技。西北野战军,好比是在沙场上“舞蛇棍”的民间武师,见招拆招,全靠胆气和智慧。1947年的沙家店战役,就是这队老兄弟们的经典秀场。第一天,假装围城不打,让国民党误以为“大鱼上钩”,等敌人自信满满地追出来,结果“一锅端”在沟壑纵横的沙家店,大西北的风里多了胜利的味道。华东野战军,顶着陈毅的幽默和粟裕的拼劲,走的是“以弱胜强”的套路。孟良崮战役,表面上人少,但三天之内把国民党的王牌主力端了个底朝天,这就像用小马扎翻了西餐桌,让人直呼过瘾。东北野战军又不一样,像老猎人布满陷阱。到了辽西会战,林彪那一手“关门打狗”,活活把国民党的精锐兵团困在辽西平原。说到中原野战军,双堆集战役更让人起鸡皮疙瘩。陈赓带着弟兄退退打打,把黄维兵团慢慢引到包围圈,一口气吃下12万人的大部队。换句话说,这些仗里有勇有谋,有老百姓的呼喊,也有将军们的冷静算盘。村里的大叔说:“咱都是盼着过好日子,只要能多活一口饭,谁打得赢就给谁唱赞歌。”
不过,天底下的事情,从来都不总是风和日丽。战场上一时的胜利得来不易,背后却是“以命相搏”的残酷。沙家店一役胜了,西北野战军以少胜多,但其实兵员补充跟不上、弹药捉襟见肘、士兵衣不遮体,有的人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放在今天,就是全员996,仍然月光族。孟良崮一战虽然漂亮,但是华东野战军面对的对手,不光有枪还有坦克飞机。那时候,胜负只在一线之间。辽西大会战东野看似一边倒,实则对手每次反扑都险象环生。即便打赢了战争,敌军遗留的地雷和弹药,成了百姓们的心头大患。反方说:战争终究是战争,老百姓、战士都在流血受苦,所谓“经典战役”,背后都是人命珠泪。你说一场仗打赢了,真能让人人都吃上肉吗?还有人觉得,胜利只是暂时的,接下来还有更大的风浪。
可谁会想到,故事到这里还有翻篇。1948年锦州刚解放,全国上下都拍手叫好,这时毛主席要求东北野战军合力绞杀葫芦岛的东进兵团。林彪却偏要和上级“唱反调”,调头追杀廖耀湘兵团。按理说这是“程咬金斧劈了自己大腿”,但林彪准确算准了对局:廖耀湘要是南下,东北就守不住要地,国民党还会卷土重来。结果他出其不意,连夜调兵布阵,打的是运动战、游击战、阻击战一块儿上,一举围歼了廖耀湘12万大军,东野立马扫清了东北大门。从此辽沈战役收官,国民党在东北再没翻过身。这一仗不仅打傻了对方司令员,就连英国著名将军蒙哥马利都服气地称它为“上帝之手”的安排。前面埋的伏笔全体收网:有时候,最大的胜利偏偏来自“不按常理出牌”。这四大野战军,靠的不是“钞能力”,拼的是头脑和胆识,让敌人念头全无。
眼看战局一边倒,胜利似乎唾手可得,难题却又冒了头。比如辽西大战打赢后,东北广袤平原变成断壁残垣,新伤旧疾一起压在头上:后勤补给不畅,百姓缺医少粮,甚至连收复区的治理都成麻烦。华东野战军孟良崮大捷,局部安全,整体却还在烽烟中游走。西北野战军虽突破包围,陕北老百姓却还要“躲猫猫”防敌反扑。中原野战军吃下黄维大部,可“胡宗南”们到处使绊,游击骚扰不断,阻碍统一局面。各方意见又分成两派。有人说,先集中力量一仗消灭国民党主力,速战速决;也有人主张不宜冒进,怕收拾残局有心无力。每个人都盼望早一天安定,但同样担心新仗未平,旧债难还。你要问当年小商贩怎么想,十有八九都在盘算盘算盘:“这仗打完了,是不是咱日子能好过点?”
到底哪一仗才是“四野”里最厉害的那一场?直说了,这类比没有标准答案。要信西北野战军的说法,沙家店一役是翻身仗,小强成了大英雄。华东野战军自带气场,孟良崮直接把对手的“王牌”变成“残局”。东北野战军兵多将广,辽西大战一口气吃掉敌人十二万,不虚此行。中原野战军双堆集之战则天衣无缝,“围点打援”做出了大师级教课书。可是,把所有人捧上天又怎么样?老百姓还不是看菜下饭,谁让生活好转,谁就是“对的那一方”。有的人吹嘘战局如何伟大,成败都能娓娓道来,仿佛每个将领都是三国里的诸葛亮。可究竟谁苦谁甜,还是要回到一个最朴素的问题:这片土地的人们,能不能不再打仗,能不能安安心心过普通人的日子?有些所谓“经典”,不过是吹牛时的段子罢了。高光背后,牺牲和痛苦才是真正的主角。说到底,胜利刹那的掌声再响,也换不回咱乡下那个归不得家的孩子。
讲了这么多热血沸腾的故事,就真能说战争就是“英雄的舞台”吗?有人觉得,这四场硬仗都是“生死决斗”,值得一辈子吹牛,可有人却说,哪有赢家,老百姓都在受累。你觉得,是不是每一次“经典之役”都是无数普通人的烦恼做垫脚石?当年那些付出所有的普通人,现在的你,又怎么看?谁才应该被歌颂?你服不服这四大野战军的手笔?留言吵一架,看看谁说得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