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预期转变。美联储即将开启的降息周期,并非仅仅是对经济数据的常规反应,而是对全球经济深层“信心危机”的被动回应。当市场普遍预期基准利率可能下调0.25至0.5个百分点时,这不仅预示着新一轮宽松的开始,更将引发一场意想不到的全球“多米诺骨牌效应”,重塑资本流向、产业链格局乃至国际经济秩序。
此次降息的来龙去脉,源于美国经济数据的复杂矛盾:通胀受控、就业市场趋弱,但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及高债务负担却构成三重风险。美联储试图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消费投资,提振经济。然而,专家指出,这更像是一种“非典型预防式降息”,即在通胀尚未完全受控的背景下,为应对“类滞胀”风险而采取的迟疑性宽松。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全球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从而将降息演变为一场对全球经济信心的考验。
降息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体现在全球资本的重新配置。美元走弱将促使部分资金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但这种流动并非“系统性大迁徙”,而更多是“资产配置再平衡”。根据投资公司协会(ICI)数据,上半年流入美股的资金大规模外流,主要流向美国境内的债券和货币市场,而非大规模转战海外股市。这表明投资者更倾向“避险”而非“换市”。然而,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仍可能迎来结构性流入,尤其是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市场吸引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凭借经济体量和金融市场深度,有望成为重要投资目的地,但也需警惕“热钱”冲击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
其次,全球产业链重构将因降息加速。美元走弱和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可能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但长期看,降息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将加速各国对供应链韧性和区域化的重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新框架,其传导机制将沿着美国新构建的经贸体系和美元稳定币的航向演进,这意味着降息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并非“雨露均沾”,而是基于各国与美国经贸关系的相关性。这促使中国必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以抵御外部冲击并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新机遇。
对中国而言,美联储降息虽打开了货币政策空间,但也带来了资产泡沫化风险。中美利差收窄,国际资本流入,可能推高国内通胀预期,并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金刘刚等专家警示,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降息对中国构成利好存在误区,关键在于降息类型。若降息未能有效阻止衰退,或政策传导不畅,可能形成“利好出尽是利空”的局面。因此,中国需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精准施策,利用降息窗口期强化实体经济,而非重蹈资产泡沫化的覆辙。在汇率管理上,要通过逆周期调节防止单边升值,同时优化能源与大宗商品进口结构。在资本流动管理上,需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并稳步扩大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在境内市场的配置,以提升资本流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美联储降息,如同一枚投向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触及全球经济的每个角落。面对这场由“信心危机”驱动的变革,各国不能再固守传统思维,而应以制度范式变革来迎应新技术和新传导机制带来的新挑战。中国尤需在稳定与开放之间精准把握战略平衡,强化金融安全底线思维,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高水平开放,以更具韧性的经济结构和更深远的战略布局,穿透迷雾,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避免成为“信心危机”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