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美联储之间围绕降息展开的角力,近期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迎来转折。当地时间7月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欧洲一场金融论坛上的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在特朗普的持续施压下开始松动立场,这一变化不仅搅动着美国金融市场,更凸显了政治力量对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
事件的导火索是6月30日特朗普发出的一封亲笔信。在这封措辞尖锐的信函中,这位前总统直指鲍威尔拒绝降息的决策让联邦政府多支付了数千亿美元利息,直言这是“对美国纳税人钱财的浪费”。更具施压意味的是,特朗普将信件内容公之于社交媒体,还附上评论称“美联储董事们应为此感到羞耻”,公开将鲍威尔置于舆论漩涡之中。这种将内部政策分歧扩大化的做法,显然是想通过公众压力迫使美联储就范。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动作不止于舆论战。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正推动财政部长贝森特、美联储副主席鲍曼及董事沃勒启动行政程序,探讨提前敲定下一届美联储主席人选的可能性。这一举措无异于发出“最后通牒”——若鲍威尔不配合降息,其权力可能被架空,职位将面临直接威胁。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一边以公开指责制造舆论压力,一边用人事调整进行实质性威慑,形成了对鲍威尔的双重包围。
面对这样的压力,此前始终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鲍威尔,态度出现了明显转变。在7月1日的论坛上,他先是将迟迟未降息的原因归咎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番话看似在为自己辩护,实则已流露出退让的迹象——将政策滞后的责任推给外部因素,无疑是在为后续调整铺路。紧接着,鲍威尔话锋一转,明确表示“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今年晚些时候将启动降息”,尽管对7月是否行动仍语焉不详,但这种表态已与此前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熟悉美联储运作的分析师指出,鲍威尔的发言暗藏玄机。“多数官员认为将降息”的表述,实际上是在为政策转向释放信号,避免市场因突然降息产生剧烈波动;而对7月决议的模糊回应,则留有缓冲空间,既不直接违背特朗普的要求,也维持了表面上的决策独立性。这种“既让步又留有余地”的姿态,恰恰反映出他在政治压力下的妥协。
回顾这场博弈,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与鲍威尔的逐渐退让,本质上是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碰撞。特朗普急于通过降息降低政府债务成本、刺激经济以争取选民支持,而鲍威尔此前更关注通胀控制与政策稳定性,两者的目标差异本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如今鲍威尔的立场松动,不仅意味着特朗普的施压策略初见成效,更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连锁影响——降息预期已推动美股短期上涨,但长期来看,政治干预货币政策的风险可能削弱美元信用,加剧市场对通胀反弹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向来以“独立于政治”为核心原则,此次鲍威尔的妥协被不少经济学家视为“危险的先例”。有评论认为,若货币政策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将破坏市场对美联储的信任,进而动摇美国金融体系的根基。但在特朗普“赢者通吃”的行事风格面前,鲍威尔的退让或许是权衡后的选择——与其被彻底架空失去政策主导权,不如在有限空间内做出调整,保留部分决策主动性。
这场围绕降息的较量尚未结束,7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将成为关键节点。无论最终是否降息,鲍威尔态度的转变已清晰显示:在特朗普的强势介入下,美联储的独立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这一切,都将深刻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