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相信大家对“自动化”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
你走进一条流水线,看见协作机器人在搬料、上螺丝、打码……过去要三五个工人的地方,现在一台设备、一根机械臂就能顶上。很多老板一边感叹“效率是真高”,一边也开始担心,“那人以后还干嘛用?”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出现在工厂车间,现在也蔓延到办公室里。
我这两年一直在研究AI工具,特别是这几个月,基本每天要花超过6个小时在ChatGPT、各种AI自动化工具和工作流平台上。
一开始也想着把一些重复性强、流程固定的工作完全无人化处理掉,比如内容收集、数据整理、客户推送、系统提醒等等,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搭建自动工作流,试图一键搞定一整套内容链路。
但做着做着,我发现一个很现实的情况:不是所有工作都适合自动化。
尤其是那种需要搭建工作流、处理接口、调试bug的任务。说实话,你前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远比你直接手动做一遍还累。甚至有些工作流程,花一两周搞出来,最后发现还不如找个执行力靠谱的助理处理来得更高效、更柔性。
这让我想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对比:很多人觉得“AI写内容 = 文案岗位要消失”,就像当初看到“机器人装配 = 工人要失业”。
但现实是,该不会写的照样不会,该装不上的照样得返工。
自动化永远只能覆盖那些标准化程度高、容错率要求低的环节;而真正需要判断、应变、提效的关键点,还是得靠人。
就像你在工厂装配线上看见自动焊接臂干得飞起,但工艺师傅还是得盯着焊接参数,稍有误差照样整批报废。
同理,在办公场景里,我们当然可以用AI生成初稿、用脚本自动推送内容、用RPA跑通数据流程,但要让这些工具真正发挥价值,你得有人懂业务、懂流程、懂判断,才能“接得住”,用得好。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认同一个观点:真正有价值的不是“AI替代人”,而是“人+AI”的协作组合。
你用AI不是为了替代谁,而是为了让一个60分的人,变成90分的人。
你用自动化工具,不是为了全员下岗,而是让每一个人的效率都乘以2–3倍。
如果说工业自动化是机器替人干体力活,那AI自动化就是工具帮人干脑力活。
但前提是你得懂怎么配合,怎么让人和工具形成合力。
所以最终我的几个思考:
自动化≠一定提效,得先看性价比,别一味追求“全自动”
不是所有流程都值得做成流程,有时候人比机器更有弹性
真正要做的,是打造“人+AI”作战模式,让每一个岗位的价值最大化
不要幻想AI替你干活,而要设计好“AI怎么让你干得更好”
未来,不是人要被AI替代,而是不会用AI的人会被会用AI的人替代。
这跟工业机器人没啥两样:不是机器人取代了工人,是会用机器的工人更值钱了。
作者:黑来古(heilaigu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