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还是海上一哥,因为当时的海战思路是谁的战舰血更厚,火力更强,谁就更容易克敌制胜。
而战列舰就刚好符合这两点,比如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排水量达到了3.3万吨,装备了8门381毫米主炮,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技能点都点在了火力和装甲上。
因为装甲越厚,在面对敌方战舰攻击时,抗的时间就越长
火力越猛,就越容易击沉敌方战舰。
这就是当时的海战思路和模式,它比的是火力和血条。
然而,航空母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模式。
当年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号称史上最强,能够吊打一只舰队,结果却是被美军航母吊着打,甚至连还手能力都没有,自始至终连美军航母的面都没见着。
论装甲,航母比不上战列舰,论火力,航母依然比不上战列舰。
那为啥航母能吊打战列舰呢?
原因就是手长!
一艘航母可以搭载几十上百架飞机,而这些飞机可以飞几百公里。
这时候战列舰就显得没用了,因为我可以在几百公里外就打到你,而你只能干瞪眼。
火力猛?但你打不到我
装甲厚?多轰几轮的事!反正你又打不到我。
就算损失几架飞机,那也无伤大雅,航母在几百公里外还好好着呢。
于是,一个武器致胜的思路出现了: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
管你什么火力装甲攻速射速,只要我能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你就拿我没办法!
所以二战后世界各国的武器发展都遵循这一思路,不断提升武器装备的射程。导弹,飞机的航程都有很大提升。
甚至美国还举一反三,想出了隐身这一鬼才思路。
我让你看不见我!
这不也等于是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吗?
毕竟你看不见我,就没有办法打我!
顺着这个思路,美国研制出了多款隐身飞机,领先世界一大截。
然而,成也隐身,败也隐身。
目前的隐身技术,只能应用在飞机上,想把它搬在舰艇上完全不现实。
于是,美国舰艇的发展就陷入了停滞,因为它陷入了“只有让别人看不见我,我才能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这一思路陷阱。
美国只想着让别人看不见我,却忽略了让别人打不到我。
中国就没有陷入这一陷阱。
我们从中美两国最新型的战舰就可以看出来。
055大驱直接把弹道导弹搬上了舰艇,这样就让它有了超远的打击距离。
美军航母的作战半径撑死1000公里,而055搭载的反舰弹道导弹可以达到2000公里。
我打得到你,而你打不到我,试问这还怎么打?
再看美国的朱姆沃尔特驱逐舰,依旧延续这隐身这一思路,结果搞出来四不像。
为了增强隐身,美国居然想到牺牲雷达性能,然而即使这样做出来的舰艇隐身效果依然不好。
不但自己成了“瞎子”,还在055雷达面前无处躲藏。
我不但能看见你,还能打到你,而你非但看不见我,还打不到我。
那可不就甩你一条街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器发展的思路很清晰: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
印巴空战中大显身手的歼10C就是这一思路。阵风才刚起飞就被发现,直接一发入魂。
去年底中国六代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早早的就提出了六代机项目,为啥这么多年过去连个样机都没有?
其实就是思路错了,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他不知道六代机该怎么造,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飞机才算得上六代机。
美国还在顺着隐身这一思路,这个我们从其提出的六代机方案就可以看出来:
1.比F22更强的隐身性能
2.比F22更远的航程
3.比F22更快的速度
4.比F22更……
这造的哪是六代机?顶多一个F22plus
美国也知道这样的飞机对五代机根本形不成代差,于是方案改了又修,修了又改,一拖又拖,六代机就迟迟出不来。
而中国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很清晰: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
既然这样,为啥过度强调隐身?我飞到你飞不到的地方不一样吗?
于是,中国的六代机发展重点就是高空打击,飞行高度可能达到了3万米,而美国f22的最大攻击高度也被我们用探空气球试了出来,只有18000米。
我飞3万米,而你的攻击高度只有1.8万米,这意味着,我能在你打不到我的地方打到你,那这还有的打吗?
中国的H20为啥迟迟不出来?因为真的没啥用,我造战略轰炸机,不就是为了把核弹投出去吗?既然如此,为啥非要隐身?
我远远地发颗战略导弹不就行了?
于是我们看到这次9.3阅兵“惊雷”1横空出世。
我在几千公里外一发导弹过去,这么远你又打不到我,也看不见我,为啥还要搞个隐身跑到你家去?
即使美国的B21即使再先进,它的思路还是落伍了,投个核弹还要跑人家里去,费时又费力。
所以说,思路对了,武器发展就像走入了快车道,思路错了,就只能走走停停,甚至停滞不前。
这就是如今中国的武器装备为啥开始领先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