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口那家总挤满人的百货商店吗?现在路过时是不是发现它要么改成了奶茶店,要么干脆锁着大门?那些曾经热闹的商场现在安静得能听见电梯运转的声音,售货员比顾客还多。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全国各地的实体店都在经历着同样的阵痛。
二十年前,买件衣服要坐公交车去市中心商场,全家人能逛上一整天。现在呢?手指在手机上划几下,第二天快递就把东西送上门了。电商平台把购物变成了一件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谁还愿意专门出门逛街?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某平台一分钟的成交额,够一家中型超市忙活大半年。
但别以为实体店输得冤枉。想想看,同样一件衣服,网店不用付高昂租金,不用雇那么多店员,价格自然比商场便宜。更气人的是,网上还能买到商场里根本找不到的稀奇玩意。云南的菌子、新疆的哈密瓜,点几下屏幕就能送到东北老铁的餐桌上。反观很多实体店,货架上的商品几年都不带换样的。
现在连我妈都学会在直播间抢纸巾了。主播们又送福利又讲段子,买包抽纸都能乐半天。可你去超市买纸巾呢?得自己拎着排队等结账。这么一对比,实体店确实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去年有家老牌百货搞促销,请了明星来站台,结果看热闹的人比买东西的多三倍。
不过实体店也没坐以待毙。聪明的商家开始玩新花样了。有的超市搞现捞海鲜,顾客自己捞鱼称重,图的就是个新鲜劲儿;有的服装店弄成网红打卡点,试衣间比我家卧室还漂亮;更厉害的直接把直播间开在货架旁边,线上线下同时卖。这些店虽然也难,但至少还在牌桌上。
而那些死守老办法的店铺就惨了。我家小区对面有家文具店,到现在还只收现金,连微信支付都不开通。上个月终于挂出转让告示,玻璃上"清仓处理"四个字都褪色了。这种情况在全国太常见了,就像被海浪冲上沙滩的贝壳,晒着太阳等最后一滴水蒸发掉。
要说最揪心的还是那些干了半辈子的售货员。王阿姨在百货站了二十年柜台,现在要重新学电脑操作电商系统。她总念叨:"以前顾客都叫我小王,现在直播间里观众喊我'3号链接阿姨'。"但好歹她还在岗位上,更多同事直接领了补偿金回家待业了。
政府虽然给这些企业发补贴,可就像给漏水的木盆不停舀水,治标不治本。真正要解决的是怎么把木盆补好。有的地方给商场改造成创业园区,有的培训店员转行做电商客服,这些法子至少给了新希望。但转型就像学游泳,呛几口水才能浮起来。
看看那些活下来的实体店,哪个不是把"体验"玩出花来?书店里能喝咖啡做手工,家电卖场变成智能家居体验馆,就连卖菜的都搞起烹饪课了。这说明什么?人们不是不爱出门,是要出门得有值得出门的理由。你的手机能给你现磨咖啡的香味吗?能让你试穿二十条裙子不嫌烦吗?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但换个角度想,每次大洗牌都藏着新机会。十年前谁会想到帮人跑腿取快递能做成大生意?现在外卖小哥比邮差还熟悉你家地址。那么问题来了:下次路过那家冷清的商场时,你觉得它改造成什么会吸引你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