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部从明朝穿越至今的中国文学巨作,如今将被日本WOWOW电视台拍成真人连续剧。据说,宋江这个山东大汉,将由日本男演员织田裕二出演。这条新闻一出,瞬间引爆了网络。有网友调侃:“这是在拍武松打虎,还是织田裕二打虎?”更有趣的是,这部剧号称融合了日本作家北方谦三的大河小说风格和施耐庵原著的精髓。这下问题来了:日本人拍中国名著,108将的角色选得上吗?故事还能看出《中国味儿》吗?咱们中国人的文学家底,会被篡改吗?今儿,就和大家掰扯掰扯。
争议声迅速升温。有人说,文化就像锅里的粥,各家都能盛一勺,只要别抢锅就行。也有人认为,这是借中国IP圈钱,最终拍成四不像。有人提出:这日本不是最爱《三国演义》?怎么,转头又盯上了《水浒传》?是否是老猫换新汤,玩点新花样?更何况,日本人来演108将,是不是得先撸撸铁,练个大块头才行?不少中国网友看到织田裕二饰宋江,直言“这身高体型,怕是还没武松的小腿粗。”但是,到底这剧是自嗨还是文化传递,还得拭目以待。
来,我们拆开看看。首先,日本其实早就对中国古典文学兴趣十足。从八十年代起,《三国演义》曾被他们翻拍成动画、电视剧,还衍生出无数游戏。相比之下,《水浒传》这道硬菜,一直没“下筷子”。如今WOWOW电视台挑这个“硬骨头”,一方面是想蹭中国文学大作的热度,另一方面也是抱着日本人对豪情仗义故事的一种向往。北方谦三,作为著名历史小说家,曾用日本人质朴笔触重写水浒故事,算是日式诠释的升级版。
说到角色选择,宋江在中国读者心中是个聚义领袖,形象不光有谋略还有山东大汉的憨厚魄力。织田裕二能否hold住,网友半信半疑。还有人念叨: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些人物,不找相扑选手演能服众吗?再说,潘金莲的“选角大戏”在网上唠了好几轮,网友们更期待“岛国风”里,潘金莲会变成什么样——“温柔贤淑”还是“风情万种”?不少中国网友调侃:“怕是岛国演员,最擅长这类角色。”
气氛一度平静下来。官方新闻稿淡定宣布,剧集融合中日两国文学基因,不用担心文化挪用。支持派说,文学是全人类的财富,版权本就无国界,更何况《水浒传》早已进入公版时代(按世界惯例,作者去世50年后的作品无需再缴版权费——施耐庵那会儿连火车都还没影呢!)。法律圈“扫盲”:只要不是抄袭现有文学改编剧本,大家翻拍都合法合规,日本网友也不少人拍手叫好:“终于轮到我们拍一版《梁山好汉》了!”有人甚至建议,不如换成机器人主演,身高、体格都不用担心,CG能搞定一切。
但中国网友看得云里雾里。大家嘴上说得风轻云淡,心里却很敏感:这可不是普通故事,是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网络上,议论声一波接一波:“你说岛国内部观众能体会出梁山好汉的豪情吗?”“日版宋江得啥样?带着日式低头哈腰再来个‘聚义'?”有历史学者回忆,早在七十年前,日本文艺界就爱研究中国古典,不过那时更多是‘致敬'。这回是大规模“翻造”,万一改成‘日本三国'那样,到底算弘扬中国文化,还是把故事彻底“舞台化”呢?
更有人担心,在编剧手里,武松不再打虎,改成打鲤鱼,鲁智深醉卧街头成“日式居酒屋一霸”,林冲落魄直奔相扑赛场,昔日庙堂大义,变身娱乐风暴,这梁山好汉还能有“好汉脸”吗?有观众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视剧《水浒传》最经典的就是土味山东腔,现在要变“和风口语”,味道还能正宗吗?这个平静表面下,其实波涛汹涌。
忽然之间,舆论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反转——圈内人曝光,日本团队其实早年已悄悄引进了不少中国经典作品。《水浒传》的故事在日本拥有长达百年的翻译历史。很多日本读者早就把宋江、鲁智深当自家英雄来崇拜。在中日文化杂糅的历史上,从《三国演义》到《西游记》,中国故事常常因“外嫁”他乡实现二度创作,甚至催生出独树一帜的“和风水浒”。
网友们开始明白,这场跨国“水浒秀”,不只是拍热闹,还是场文化认知上的博弈。有人说,这像极了年夜饭,原版是饺子,日本版加了寿司和生鱼片,味道大不同,但总归都在讲团圆。
看似一切归于平静,其实,暗潮比过去更涌动。细看剧组派出的演员名单,108将能集齐吗?岛国演员的身高普遍较矮,要想重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霸气,恐怕要道具服装帮忙。宋江这个角色也让人琢磨不透,织田裕二能否从温文尔雅的审讯角色,化身“仗剑行侠”的梁山好汉?潘金莲这一角色更成悬案,毕竟岛国内外对她的解读差别天大:有人把她看成被家暴的可怜女人,有人直接套用“坏女人”标签。拍出来,怕是争议会更大。
更糟糕的是,剧集还没开机,版权、归属、文化归根等话题越炒越烈。中国不少老百姓关心:这样的“借壳翻拍”,会不会让外国观众以为这些故事“属于日本”?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吐槽:“要是下回咱中国也来拍东野圭吾的小说,用中国演员玩一版,你们能接受吗?”“中日文化到底是‘融合'还是‘侵蚀'?”这些讨论,本质还是对“文化输出主动权”的焦虑。
另有网友观察到,这场风波曝光了当下全球范围内一个普遍难题——传统名著进入公版时代后,“文化身份”变得模糊。成果虽属于全人类,但谁来讲述、用什么方式讲述,影响着观众心目中的“原点印象”。对于习惯了自家版“水浒”的中国观众来说,日本版成什么样,怎么看都别扭。可在日本网友看来,这正是文化活力的体现:故事走得越远,生命力越强。
各路热议越演越烈,问题却没见头。谁都不知道,这锅“中日大杂烩”,最后会煮出怎样一桌菜。
照日本电视台这种拍法,老外一不小心就把自家“味精”撒了一地。号称要致敬《水浒传》,其实给中国观众整了一出“迷惑行为大赏”。咱们中国名著这么有面子,能被拍成东瀛大河剧,说不定是民族自信的体现?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有那么点“拿着祖宗老方子,硬往生鱼片里加香菜”的味道。有人觉得是文化交流,有人觉得是文化被改了脸,这不明摆着自相矛盾嘛。正宗不正宗先放下,迷信国际化和一味傍大腕,能炒出啥新意思?
你说,这部被日本团队改头换面的《水浒传》,要是拍成了日本武士挥刀、鲁智深喝清酒、潘金莲成了清纯偶像,你还能认出来这是自家梁山好汉吗?有网友坚持“只要外人尊重源头、介绍清楚背景,就是文化交流”;可有人就不乐意,“中国故事让老外来随意折腾,往小了说是误读,往大了说是文化被稀释”。你怎么看?你更支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流动,还是坚持原汁原味的中国表达?留言说说,你心中的“水浒精神”,能穿越多少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