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期的 A 股,真是比过山车还刺激!从8月27日起,各大指数就开启了“心跳模式”。深成指、创业板指像是吃了小宇宙爆发的药,但上证指数却仿佛被打了镇静剂,一边稳如泰山、一边断断续续发力。股民们看着这画风分裂的市场,简直怀疑自己打开的是两部电视剧——一个是热血剧,一个是治愈系。但别急,当我们看清背后逻辑时,这种“牛市震荡期”的表现其实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国庆长假临近,市场的交易节奏难免反复。资金出于对假期期间不确定因素的担忧,缩量态势是常规操作,毕竟谁都不想在度假时因一条新闻搞得心神不宁。但节后一周,资金回流再加政策预期发力,表现往往会迎来一波“小阳春”。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更是让人信心倍增,节后上涨概率超过70%。这么一看,节前的震荡整理不但不可怕,甚至还可能是投资者撸起袖子干活的最佳窗口期。就像炒菜前高温预热锅底,绝对是为了放上最好吃的一锅菜!
不过,科技板块的状况最近颇有点“挺住了第一波,却难扛第二波”的意味。曾经飞天遁地的半导体、大有未来的人工智能,被资金按下了一些暂停键。高涨的个股就是操场里的“风头人物”,大家蜂拥而至的同时,也有资金开始悄悄撤离。与此同时,一些低估值的细分领域正吸引新的目光,比如消费电子和工业互联网。资金流动的画风从“一条科技大道”扩展到“多线分支”,这不是带节奏,而是的灵活性。你手里握着萝卜,也得盯着白菜,才不会错过即将发芽的田地。
但别以为震荡阶段就不用操心。那些涨得飞快、估值高到吓人的品种,可能已暗藏风险。牛市的背后依然有时时散发冷气的淡定大佬,比如政策托底、流动性宽松、经济复苏预期,这些牢靠的支撑因素未变,但投资者的操作得变。要知道,牛市不是“直线型一触即发”,而是“爬坡型来回上演”。所以,这时候减少高位标的、及时捂紧口袋、调整方向才是能保住钱包的关键。选那些业绩靠谱、估值合理的品种,远比追逐塔顶的“风头人物”要聪明。而牛市震荡期的真理只有一个:稳住别慌,中长跑选手才是最终赢家。
而当我们提到具体操作时,节奏就是“灵魂”二字。节前存些理性,对科技板块发掘低位补涨机会,关注轮动态势。从金融到周期、从消费到制造都可能成为接力棒的潜在选手。这些领域,并不是跑得最快的,但可能是最扎实的。而节后,三季报的主线标杆会浮现出来,政策刺激题材也会迎来高光时刻,选择具备亮点的投资方向,无疑是画好节奏的关键。
这个市场就像是一个舞台,当音乐大起大落时,敢驾驭节奏的演员,才能抓住每一个闪光点。牛市震荡并非风险,而是机遇。能不能在这一阶段抓住时间窗口,为下一轮行情蓄力,考验的不只是操作,还有心态。毕竟,喝得懂茶的人才会好好存放。你是否已经为节后回场做好了充足准备,还是只想着追逐波浪,忽视了市场的温柔修正?此刻不觉一问,可曾停下脚步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