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常州足球,这几个月真是让人心里七上八下。苏超联赛开打到现在,常州队一球没进,一场没赢,这成绩摆在那里,不夸张地说,像块大石头压在球迷心头。8月4日,“常州发布”公众号发了一封公开信,用朋友、战友的口吻跟大家唠嗑,坦诚得让人忍不住点个赞:“我们知道你们失望过、痛心过,但依然坚守,这份情感比胜利更珍贵。”听着是不是有点暖?但网上还是有人冷嘲热讽,说什么“患了国足病”,这话就有点儿偏激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你想啊,有多少城市敢这么真诚地面对失败?敢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和球迷谈心?那种光鲜亮丽只报喜不报忧的大企业公关稿咱见多了,可真正能把自己摆平,让大家看到真实的人和事,不多见。其实这封信透露出的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不吹牛、不躲避”的硬气。承认“一场未赢、一球未进”,不是找借口,而是直面现实;表达对支持者的不舍和感谢,更显得这支队伍还有血性。
有人可能会问:输成这样,还有啥盼头?别急,我跟你说,看完他们定下的“三年行动计划”,你会觉得事情没那么糟糕。这计划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而是一套系统工程——从青训基地建设,到专业教练团队引入,再到赛事举办频率提升,每一步都瞄准实打实的发展目标。不止如此,他们还要打造产业链条,把足球变成带动经济的新引擎,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实现文体旅融合。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路子。
想当年,中国合伙人里的那句台词还历历在目:“掉在水里不会淹死,待在水里才会淹死。”这话放到这里再合适不过——眼前成绩差,不代表未来没有翻盘机会,只要方向对,坚持游泳,总能看到岸边。而且,从比赛现场看,那些草根小伙子们拼尽全力,有时候甚至累倒抽筋,你还能指望他们坐以待毙吗?他们身上的血性,比那些只会嘴炮的人强太多了。
当然,也不能忽视批评声浪。有些网友觉得公开信有自我辩解嫌疑,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找理由。但换个角度想,如果连承认问题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改正呢?正如信中所言,“面对这样的成绩,我们没有逃避理由”。这是负责任,也是成熟的一步。从这个层面讲,对球队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社会各界更多理解与耐心,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冷嘲热讽,因为成长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
再细看《三年行动计划》,它涵盖方方面面: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百余名、举办赛事数百场、建设国家级特色学校超过150所……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城市对足球未来投入的大手笔,是从娃娃抓起,从基层做起,从人才培养到职业发展通道全面铺开的决心。这样的布局,无异于为一棵幼苗浇灌营养土壤,只等时机成熟,就能枝繁叶茂。不禁让人期待,那一天终将来临,当昔日低谷成为回忆时,人们回首望去,会不会笑谈“一球未进、一场未赢”的过去?
毕竟,每座成功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没有谁是一夜爆红,也没人天生赢家。在这个过程中,有汗水、有泪水、有坚持,更有无数次跌倒后爬起来继续奔跑的勇气。如果说现在常州队像是在泥潭中挣扎,那么那泥潭之下埋藏的是沉甸甸的潜力和厚积薄发后的爆发力。这份力量,需要时间,也需要每个人的一份耐心与支持。
所以,下次当你听见“常州患国足病”的声音时,不妨停下来想想:真正的问题在哪儿?难道只是比分板上的数字吗?还是我们缺少了一颗愿意陪伴球队走过风雨,共同期待阳光明媚日子的初心呢?
加油吧,常州!路虽远行则将至,希望就在前方等着咱们一起去拥抱!
#热点观察家#